旅途中常常会遇到“绊脚石”。无障碍环境建设
发布时间:2025-11-12 09:59
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□法治日报记者陈雷□法治日报见习记者王玉香□《法治周末》记者戴蕾蕾 “我们要的不是特殊照顾,而是像普通人一样独立出行的能力。”北京新生养老助残服务中心主任杜鹏表示,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。近年来,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,但残疾人实际出行体验中仍存在许多被忽视的盲点。无障碍坡道被堵塞被占用、盲道不失效造成泛安全隐患、火车站无障碍设施消失——残疾人出行时遇到的这些“小事”其实都是与推进环境无障碍建设相关的“大事”。近日,《法治日报》记者采访了多位残疾人,聆听他们生活中的“无数障碍”。旅途常遇“拦路虎” 11月3日上午,记者在北京市丰台区怀爱大厦见到了坐轮椅的杜鹏。简短寒暄后,他熟练地控制轮椅带路,直行、转身、顺利乘电梯,带着记者来到一间办公室采访。他既是访问的用户,也是访问的倡导者。当他提到自己的旅行经历时,他的语速很快。 20多年前,杜鹏在读大学时突然患上了脊柱肿瘤。手术后,他不幸高位瘫痪,从此一直坐在轮椅上。当时,他住在一栋旧住宅楼的三楼。丁。没有电梯,上下楼梯非常困难。一时间,“我只能透过房间的窗户感受到四个季节的变化”。 2012年,杜鹏参加工作,负责无障碍出行项目,让更多“轮椅朋友”走出家门。在他看来,近十年来,北京的环保建设水平取得了合格的飞跃,但征程仍处于起步阶段,仍面临各种困难。作为一名轮椅使用者,杜鹏最困难的情况之一就是控制轮椅去购物。今年她家附近新开了一家购物中心,规划建设时还设计了无障碍坡道。但让他无奈的是,为了阻止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进入,购物中心的管理人员人为地用栅栏和石墩挡住了坡道,他的轮椅无法进入。无奈之下,杜鹏哈无奈之下,只能拨打北京12345热线进行投诉。和商场对话后,对方在石墩之间留下了一个小口子,他控制着轮椅才勉强穿过去。但在他看来,马蒂斯这个小开口不符合无障碍环境的施工标准——0.9米到1米宽。如果其他人使用较宽的轮椅,则很难通过。他还发现,自家附近也存在类似情况。另外三个商场在规划建设时也设有无障碍设施,管理人员人为设置栏杆遮挡无障碍设施。杨庆峰是一位视障人士,也是致力于帮助视障人士掌握自主出行技能的公益项目“金盲管”的负责人。他告诉记者,视障人士出行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过马路。 “当去k沿着盲道走,我们经常会遇到“路障”,即阻碍交通的石墩。一不小心,脚踩到了石墩,石撞到了骨头。真的很痛。 ”他说。有些过马路的坡道设置得不太好。有一次,杨庆峰带着盲人沿着盲道走。过马路时遇到的问题——“作为一个视障人士,你如何判断信号灯是红灯还是绿灯? “理想情况下,路口应该安装一个音频提示装置,会有‘嘟嘟’的声音,如果嘟的快,说明绿灯是绿灯,如果嘟的慢,说明绿灯是红灯。”然而,许多路口并未安装。还有许多交叉路口将两个相交方向的蜂鸣声组合在一起。我们在同一个路口的同一个位置,听到快的嘟嘟声和慢的嘟嘟声,我们不知道是走还是停。 ”他表示。相关服务存在盲点。安湖土生土长的杨阳(化名)下肢瘫痪,末日只能靠轮椅出行。他通常乘坐渡轮。如果他骑在其他线路上,他经常需要依靠其他人来抬起他,这是很危险的。站台和公交车之间的桥梁。帮助。 “他已经习惯乘坐地铁出行了。北京的地铁站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提供无障碍服务,方便了很多视障人士独立出行。但他遇到的新问题是,如果工作人员也会要求他乘坐自动扶梯,而不是自动扶梯。但结果是早上人很多,如果爬不上这个自动扶梯,他就得等两三次,足足花了十几分钟。后来,他就跟着人流走。下车后固定的车门,他凭记忆大致知道了扶梯的位置,但有时却找不到准确的位置,“如果有声音引导的话。”“我,我自己就可以走过去,不需要人工服务。”杨庆峰认为,选择坐自动扶梯还是自动扶梯,“视障人士应该自己决定”。几个小时前,杜鹏去蒙古内陆地区的一个小城市出差时,他先要从北京乘坐高铁到通辽站,然后从通辽站乘坐绿皮列车到达目的地。这是一个“很小很小”的车站。车站内,车站工作人员将他从列车上抬了下来,由于客流较少,车站很少遇到残疾人出行,所以,他们把自己的障碍推回了今年4月,当时阳阳在外地探亲时,检查了很多车次都没有剩余的卧铺座位票,于是他就到了车站窗口。售票员告诉他,无障碍卧铺票已经没有了,只能买普通票睡觉。上车前,阳阳给主要乘客做了预约。登机当天,他在家人的陪同下赶赴车站。工作人员接待他后,协助他进行优先安检、核查、检票。他通过绿色通道进站,被送到无障碍站台的电梯口。但他并不知道,普通轮椅很难直接推入车内。火车进站后,停靠的站台没有无障碍设施。他必须“步行”台阶才能到达火车,狭窄的门道无法容纳他的轮椅。售票员热切地看着他,说道:“你能站起来走动吗?”这个问题让他很尴尬。家属们陷入绝望之中谁看见了他,把他带到了马车上。然后,他们把轮椅折叠起来,放在火车车厢的连接处。车厢内过道狭窄,可能无法让轮椅自由通过。今年夏天,杨庆峰从江西乘飞机回到北京。带着他的盲杖(一种可伸缩的盲杖,收起时很短)登机后,他把它放在前面座位后面的包里以备紧急使用。过了一会儿,空姐走过来,客客气气地说,这次他就保留盲杖了。 “他打算暂时把我的盲杖取下来,等我下飞机再还给我。但盲杖就等于我的眼睛,如果去掉了,我该怎么办?没有了盲杖,我会很没有安全感。”杨庆想起了冯。于是,他询问空乘人员为何将其取下,对方表示这是公司政策。他说:“我不能给你,因为我必须用它” 对方表示,他可以向航班寻求帮助,如果有必要的话,是有必要的。为了避免影响飞机起飞,杨庆峰将自己的盲管交给了空乘人员。在随后的三个小时的飞行过程中,他没有去洗手间,也没有向空乘人员寻求帮助。飞机到达目的地后,空乘人员主动归还了自己的盲管。并不是所有航班都有这个要求。上个月,他乘坐飞机前往另一个地方,在机舱内,他没有去洗手间,也没有向空乘人员寻求帮助。主动询问空姐是否可以把盲管放在旁边,其他人回答“没问题”,杨庆丰说:“很多残疾人不想出行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看似细小却实实在在的阻碍让他们后退。”杜鹏希望,别人能正常行走的地方,自己也能自己到达,不用打扰别人,整段路都能“无障碍”。2023年1月1日起,《无障碍环境建设法》正式实施,对无障碍交通设施建设、交通方式安排、出行服务、信息交流及相关关怀等提出了具体要求。近年来,交通运输部先后制定了《城市交通管理规定》、《有轨电车城市交通管理规定》、《国内水路运输管理规定》等部门规章,对无障碍出行、专用座椅、老年人救助服务等提出了要求。 2018年,交通运输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等起草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老年人、残疾人出行服务的实施意见》; 2021年交通运输部制定《综合服务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,对发展作出部署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; 2024年,交通运输部会同国家铁路局等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无障碍出行服务的通知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