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抗低价“不介入”,多家硅企集体涨价
发布时间:2025-11-14 09:56
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记者 尹高峰 近日,由于下游电池行业需求趋紧,限价采购,硅片采购订单有所下降。一些现金流紧张的二三线硅片企业出现恐慌性抛售,导致硅片价格下跌。为应对价格波动,国内硅片行业纷纷采取联合涨价行动。 11月13日,SMM(上海有色金属网)公布的数据显示,当天多家硅片企业联合上调价格。其中183N硅片已涨至1.3元/片; 210R硅片上调至1.3元/片; 210N硅片维持在1.6元/片至1.65元/片区间。此前执行的低价订单将暂停发货,价格将调整修改。 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,降价很难刺激更多的有效需求,而是通过低价加强竞争。” SMM光伏分析师陈嘉辉表示,今年四季度,供应链整体成交量较三季度明显下降,报价与实际成交价格存在差异。 “有价格无市场”已成为一种趋势。这种情况有望在2026年下半年得到改变。“企业联合涨价可以说是光伏行业‘反内卷’的积极尝试。长期以来,低价竞争导致产业链利润不断受压,企业行为陷入恶性循环,体现了新兴的行业理性竞争共识。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硅片公司相关人士表示。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只有通过合理定价维护产业链健康,光伏产业发展才能从规模扩张向技术升级迈进。虽然目前对于目前集体涨价的流通企业的反应还有待观察,但在上述人士看来,此举传递出一个明显的信号,即行业正在告别低价内讧,转向价值竞争。通过构建可持续的收入生态系统,中国光伏产业可以在全球市场上取得稳定和长期的成功。据SMM统计,企业联合提价后的价格仍接近硅片现金成本,与行业协会公布的成本预估仍有差距。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,对于企业来说,有必要进一步推广行业“反卷入”,共同抵制低于成本价销售的行为。 “光伏产业的其他环节可以效仿硅材料环节进行产能整合。产能整合的目的是让企业有序退出,避免出现‘劣币驱良币’的现象,从而削弱我国光伏产业的领先地位。”此外,陈家辉提出拓展商户与商家的新合作模式,利用先进的金融工具为商家提供服务,大幅减轻商家在流通环节面临的库存压力。 “供需长期错配,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。但由于光伏产业本身的特殊性,具体的‘反内卷’措施需要企业内部高度共识。万联证券投资顾问曲方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未来不仅要推动“反内卷”,更要结束它。低谷行业出来后,又会重蹈盲目扩产的覆辙。“未来的光伏产业需要把创新技术、产权保护、企业盈利能力等作为发展的重要标准。”曲方进一步表示。三季报显示,不同业务的公司普遍都有较好的业绩,这说明当前的市场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单一产业链的价格竞争。因此,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,鼓励多元化竞争,不要过多比较不同技术路径之间的电力成本,而应转向更多的应用陈家辉表示,开发更多光伏应用场景、积极参与转型重组,是优质企业发展的方向。